特朗普或再退《巴黎协定》,中美气候合作是否会受影响
第29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9)开幕式当日,美国总统气候特使约翰·波德斯塔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在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再次当选总统后,美国的气候行动预计将被搁置。但他同时表示,美国国内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将继续进行。 当地时间11月11日,COP29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开幕,来自世界各地的与会者再次齐聚,共同为气候变化这场全人类共同的危机寻找解决方案。然而,美国2024年总统选举结果给这场大会罩上了阴影——将气候变化称为“骗局”、承诺要再次带领美国退出《巴黎协定》的特朗普大胜,他将于明年1月正式就职。 作为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之一,美国政府的气候政策不仅会影响美国的气候行动,也将对全球气候行动造成影响。与此同时,特朗普再次上台后,中美之间的气候合作将走向何方,也成为外界关注的一大焦点。 美国再退《巴黎协定》影响有限 “对于我们这些致力于气候行动的人来说,上周美国的选举结果显然令人极度失望。”11月11日下午,波德斯塔在COP29现场的一场新闻发布会上说,“明年1月,我们将迎来一位用‘骗局’和‘化石燃料’这两个词来描述气候变化关系的总统。他发誓要废除我们的环境保护措施,并再次让美国退出《巴黎协定》。” 在美国此次大选前,多家美媒就曾报道,特朗普若是再次当选,将第二次带领美国退出《巴黎协定》。特朗普本人在今年11月初的一场竞选活动中则直称,气候变化是“一场大骗局”,“我们没有全球变暖问题。” 当地时间2024年11月11日,阿塞拜疆巴库,在第29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9)上,美国总统气候特使约翰·波德斯塔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在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再次当选总统后,美国的气候行动预计将被搁置。 《巴黎协定》是国际社会迄今为止达成的最重要的一项国际气候协议,制定了将全球变暖控制在较前工业化时期2摄氏度范围内、努力控制在1.5摄氏度范围内的目标。美国于2016年正式通过了这一协定。 特朗普首次上台后,于2017年6月宣布退出《巴黎协定》。直到2021年1月,美国现任总统乔·拜登就职后,美国才重新加入了《巴黎协定》。如今,特朗普即将于明年1月回到白宫。外界认为,他极有可能让美国第二次退出《巴黎协定》。 在COP29现场,许多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的中美学者、气候领域活动人士都认为,特朗普上台后再次退出《巴黎协定》基本没有意外。谈及此,哈佛大学可持续性和全球发展实践项目主任迈克尔·默尔蒂莫(Michael Mortimer)非常担忧。他对记者表示,“特朗普很可能会再次退出《巴黎协定》,这是再糟糕不过的一个决定。” 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董事莫争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特朗普上台后,极有可能退出《巴黎协定》。“特朗普曾说过一句话,‘不为巴黎服务,而是为匹兹堡服务’。这里的‘巴黎’ 指的就是《巴黎协定》,而‘匹兹堡’则象征了美国传统制造业,尤其是以钢铁行业为代表的锈带地区。” 莫争春指出,过去几十年里,美国锈带地区的制造业逐渐衰退,匹兹堡被当成复兴美国制造业的象征地。“特朗普的这些言论已经明确表明,他不太可能改变在气候问题上的立场。” 但多位专家表示,特朗普即使再次退出《巴黎协定》,对于《巴黎协定》的未来落实也不会产生重大的影响。从特朗普首次退出《巴黎协定》后的情况可以看到,并没有其他国家效仿美国的做法。外界认为,此次也会是一样的情景。 绿色和平东亚分部全球政策顾问姚喆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巴黎协定》在设计之初就已经充分考虑了机制的韧性,美国单个国家的退出不会影响协议的运作。“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是对各国信心的一个打击。不少国家都面临着复杂的国内局势,包括经济下滑的压力、右翼政治势力的崛起以及政府换届等,在这样的背景下,要继续推动低碳转型和气候行动,美国联邦政府的退出将是对其他主要国家的一个重要考验。”姚喆说。 值得关注的是,特朗普再次上台后,除了退出《巴黎协定》外,他也有可能进一步退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此外,他也将改变许多美国现有的气候能源政策。他在竞选中就曾表示,将鼓励开采油气,同时取消部分给予清洁低碳产业的补贴和扶植政策。 有分析指出,与拜登政府现有的政策相比,特朗普的再度上任将让美国到2030年的碳排放累计增加4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这比全球排放量最少的140个国家的排放总和还多。“而这些额外的碳排放将留下一个巨大的包袱,后果则由全球其他国家来承担……”姚喆说。 外界关心的另一个议题是,美国是否会在明年2月份之前提交新版国家自主贡献目标——推动各国提交更具雄心的国家自主贡献3.0是本届联合国气候大会的一个重要目标。美国2021年提交的NDC(国家自主贡献)承诺,在2030年前让美国的排放量比2005年水平减少50%至52%。 对此,莫争春表示,美国目前面临一个非常微妙的时间节点,特朗普将在明年1月20日正式上台,而提交国家自主贡献的截止日期为明年2月中旬。“如果特朗普一上台就宣布退出《巴黎协定》,那他在2月份前提交NDC的逻辑依据就不复存在。”莫争春说,但也有另一种可能,由于届时美国联邦政府正在交接中,可能拜登政府会提前提交NDC,或者有其他代理部长提交。 姚喆则认为,从时间上说,拜登政府仍然有机会提交新的NDC,“不过,即使拜登政府提交了NDC,其执行也将无法得到保障。” 中美气候领域合作起起伏伏 作为全球最大的两个温室气体排放国,中美两国合计排放了世界上大约38%的温室气体。也因此,在应对全球气候危机这个问题上,中美两国的合作尤为重要。过去几年间,中美气候领域合作起起伏伏,直至去年才再次恢复了部分合作。然而,随着特朗普即将再次上台,外界担忧中美气候领域合作或将再次停摆。 中美两国气候领域的合作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从1995年到1999年,两国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技术合作的倡议和声明。2008年,中美两国签署了《中美能源和环境十年合作框架文件》。次年,美国政要密集访华,就哥本哈根气候大会进行协调沟通,最终促成了《加强气候变化、能源和环境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并建立了中美清洁能源联合研究中心。 此后几年间,中美气候合作成为两国关系的一大亮点。2014年,中美共同发表了《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2015年、2016年,两国元首连续发布了《中美元首气候变化联合声明》,承诺携手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正是得益于中美两国的合作,2015年的巴黎气候大会通过了《巴黎协定》。 特朗普2017年上台后,两国气候合作也受到影响。拜登于2021年1月上台后,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政策重心之一,中美气候合作有所恢复。2021年4月,中美双方在上海举行会谈并发布了《中美应对气候危机联合声明》,提出中美致力于相互合作并与其他国家一道解决气候危机。 同年11月,中美在格拉斯哥联合国气候大会期间发布了《中美关于在21世纪20年代强化气候行动的格拉斯哥联合宣言》,承诺通过各自在21世纪20年代关键十年采取加速行动。进入2022年,由于美国时任国会众议院议长佩洛西窜访中国台湾,中方宣布暂停中美气候变化商谈,两国围绕气候议题的会晤由此中断。 2022年11月,在当年的G20峰会上,中美元首巴厘岛会谈为重启两国气候磋商与合作带来了曙光。双方再次确认了气候问题的重要性,并表示愿意加强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挑战。 2023年11月15日,中美两国发表了关于加强合作应对气候危机的阳光之乡声明(以下简称“阳光之乡声明”)。声明不仅重申了中美两国强化气候合作的意愿,也提出了具体的举措和目标,包括启动“21世纪20年代强化气候行动工作组”、重启中美效能论坛、重启双边能源政策和战略对话等。 2024年5月8日至9日,中美“21世纪20年代强化气候行动工作组”会议在美国华盛顿特区召开。9月4日至6日,中美“21世纪20年代强化气候行动工作组”第二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由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刘振民和美国总统国际气候政策高级顾问约翰·波德斯塔共同主持。 中美气候合作或退至地方层面 随着特朗普即将再次入主白宫,中美气候合作前景陷入不确定中。莫争春表示,特朗普再次上台后,中美在联邦层面的气候合作几乎没有可能。然而,他认为,在州和地方层面,双方预计还会有一些合作的空间,譬如在特朗普第一个任期内,加州就与中国在气候合作上进行了不少积极的互动。 “美国政体决定了这么一个特点:联邦政府不应对气候变化并不表明州和地方政府也会停止努力。实际上,许多由民主党主导的州,比如加州,依然会在气候变化方面采取措施。因此,中美之间在省州、市等地方层面的合作,完全是有可能的。”莫争春说。 姚喆同样认为,中美在国家层面的气候合作预计将再度暂停,但是在地方层面和民间的合作与交流将会继续。他说,中美地方层面的合作在特朗普的上一个任期中异军突起,并且一直延续,在未来4年依旧会发挥重要的纽带作用。此外,在甲烷、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等因为中美合作而兴起的话题上,在研究上的交流也将继续。 推动甲烷减排正在成为中美气候合作方面的一个热点。10月31日,中美气候行动工作组甲烷小组会议以视频方式召开,中国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美国环境保护局副局长珍·尼希达、美国总统气候问题副特使里克·杜克出席会议。而在COP29上,中美也将再次举办“甲烷和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峰会”。在去年的迪拜COP28上,中美两国会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也举办了这一峰会。 非营利组织“忧思科学家联盟”气候和能源项目政策总监瑞秋·克利图斯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气候危机是真实存在的,它正在对全世界包括美中两国产生灾难性的影响,而作为全球最大的排放体和经济体,美中两国都有责任强化气候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危机。她表示,希望看到美中之间持续保持气候变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民间艺术”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