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字如见人|「香河」越南餐厅证45年盛衰 老闆女结业:「我曾想跟香港有个好结局」
2019 年 8 月冯先生心脏病发去世,餐厅由女儿 Rita 冯小姐主管。特约记者:冼丽婷摄影:谢荣耀曾经以为,位于铜锣湾有 45 年历史的香河越南餐厅,是罕有䇄立不倒的小菜馆,最终,10 月 28 日还是悄无声息结业。店主冯先生 1979 年与合伙人开业,八十年代后期分家接手铜锣湾铺,至 2019 年 8 月,冯先生心脏病发去世,餐厅由女儿 Rita 冯小姐主管,她二十岁开始跟爸妈打理餐厅,三十多年来亲见不少「斯文客」来用餐,包括娱乐名人邓丽君、许冠杰、萧芳芳等等,外资洋行客人,西报记者专栏作家,总之包括时代潮流人物,锺情越南小菜,光顾小餐厅不拘一格。餐厅三十多年来不少娱乐名人到访,餐牌上全是名人亲笔签名。记者八十年代后期读大专时候,在附近耀华街租屋,街口转角是利舞台,睡醒看早场,睡前看夜场,年轻自由无尽期。至于吃,除了小店快餐,电车总站街边宵夜泥鯭粥,偶然能到香河午饭或晚餐,觉得是享受。因为,香河比平民店安静点,铺面整洁,餐桌上有湿纸巾、筷子套,让人感觉卫生一点,当然,价钱也贵一点。记得坐在收银机前的冯先生,架眼镜,头鬚梳得四正,整洁裇衫,很多时候都在看报纸。去年,记者在朋友的铁壶店子,从二楼望下波斯富街,啊!老越南餐厅仍然屹立?旁边的恭和堂仍在?不变已成为罕有东西。几个月前,记者带着「老客人」的记忆去访问冯小姐,巿面结业声不断,以为她会坚持下去,谁知,时代有一个敌人叫「累」,香河在十月廿八日悄然结业。香河越南餐厅于铜锣湾已有 45 年历史,是不少街坊的集体回忆。心太累:「伙记真的想休息」上周冯小姐 Rita 在电话裏对记者说,「生意实在太差了,无谓再这样下去,真的好难做,不如顺便休息吓啦。」她说未知有甚么打算,「我的伙记真的想休息,大家真的做得太长了。」原本,香河过往三成为外国或内地客,Rita 认为要守着本土客,要熟客恆常帮衬才稳阵。她也真的坚持过,社会运动、疫情至今,五年了。在疫情时候,也拿过政府三十多万援助商铺的津贴。疫情后香河铺租每月十四万,没有减租。在这个传统旺区,每天几千元营业额是很不理想的。但在半年前,Rita 仍然希望尽量经营。半年前 Rita 仍然希望尽量经营餐厅。她当时说,以前不懂做生意,不懂计成本,接手父业后,才懂得怎样挑选牛肉,以前妈妈管理,到她接手,学懂和厨房合作,希望留着香河。不过,她当时也提及业主「希慎」不知何时收回重建:「都就快拆喇,可能会收返嚟扩充。」等不等到香河坚持至五十年才结业,她当时也说不上:「不知道,希望我做到 50 年啦。」最终,希望已经没有希望。留下或离开的人,日子,暂且有一天过一天,不想太远。餐厅以前由妈妈管理,Rita 到接手才学懂和厨房合作。是她不跟业主「希慎」续租「香河」位于凉茶老店恭和堂旁边,分别是波斯富街 89 号与 87 号,近年由利舞台业主希慎兴业从邓成波手上收购回来。上周 Rita 给记者留言说,是她自己不再续租,业主重建计划,她不知道。香河仍然保留着旧式收银机。半年前,Rita 估量香河的命运,已存在很多变数。她问记者:「你觉不觉得香港这几年变化得太快?」访问中,她经常也会反问记者问题。变得快是正常的,但变得陌生,是另一个问题。「完全不同了,是突然间的。」她说。至于怎么不同,可以从来光顾的人说起。从她在铜锣湾曾经的心脏地带感受,她的客人少了,好多人都移民了,「我好多熟客都走晒呀。」优质店靠中产客人,如她所说的斯文客。「好多看前景及为了下一代,不想教育是这样。部分人想开放些,不是你要这样便这样,好多爸爸妈妈都不想子女接受如此教育。」Rita 观察到,不少中产客人已移民离开香港。消失与道别的年代「有点 sad」不时有朋友告诉她要走了,最少几年后才能回来。她听了,像每一个留着的人,心裏会有点 sad。她在玫瑰岗中学的同班同学,四十几人走了廿几人,小学的,一样走了廿几人。有去英国,有去美国,也有去欧洲。总之,这是个消失与道别的年代。作为留下来的人,对爸爸的家业,她曾经没有被动摇过。「好多人同我讲,你为何要这样辛苦呢?」捱过社会运动,捱过疫情,在香港人北上消费饮食业最低迷之时,还能继续,真的让老顾客有过惊喜,「香河竟然还在。」其中一个原因,是她放不下:「我不想在一个不是太好的时机唔做啰,我唔想在香港唔好嘅时候唔做啰。」1985 年《南华早报》的餐厅介绍。不想在最差时抽身「不想香港是这样」在最差的时候,斩仓、抽身,是香港人的经济本能。她却遗传爸爸温文讲心的性格,「我不想因为香港好似沦陷喇,你都冇得做喇,嗰种感觉我觉得唔係几好。」没有感觉、感性,做食饮业是不会长久,香河也活过四十五年了。「 你偏偏想做好?」记者问。「我是好想做好,好过不做。除非员工退休,员工不想再做,我是想有一个好好的结局,不想香港在这样不好的年代,好多都执笠喇,别人说『你又唔执埋佢?』你唔觉得好差咩?我们在香港咁耐,我不想香港是这样。」说过的话,或许不是骗人的,只是,日子已经不能让人自己呃自己?餐厅在 1979 年举办了开幕活动。Rita 父亲与母亲曾是越南华侨,祖父曾在越南做买办,替洋人做贸易,赚了钱,就滙回香港的妻子,不断买楼买货,包括天后山脚一带,又会投资股票,但 1974 年大时代,输了不少钱。于是,在加拿大读英国文学的爸爸,选择在铜锣湾开越南小菜馆,有门手艺,也当是家业,八十年代以来,生意不错,一直过着好日子。继续阅读其实,香港上世纪对不少人来说,只要肯尝试,一切都像能借东风,达成目的。八十年代,小馆子一个月赚的钱,几乎够买当时第一城最小的单位。九十年代到二千年以后,地产租金飊升的环境,小店利润与开支,今非昔比。想不到 2019 年以后,香港饮食巿道,一年一年变差。最终,「香河越南餐厅」随着大潮流结业了。Rita 说未知有甚么打算,「我的伙记真的想休息,大家真的做得太长了。」心愿与现实,最大挫折是力不从心,时不与我之时,多努力也好,人不来,东风不借。一个人走了,会哀悼。一间餐厅消失了,记着的,除了食物,还有一个时代。Rita 的越南华侨父母在港创业的好日子,下篇再说。香河越南餐厅已于 10 月 28 日低调结业。其他人也在看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民间艺术”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