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视角:什么是高质量的学术人才评审?

2024年11月9日,由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育与开放经济研究中心和中国教育在线·学术桥联合编制的《“什么是高质量的学术人才评审?”——基于2352名评审专家的循证研究》报告正式发布。从评审专家视角进行专项调研,是学界研究人才评价体制机制改革的创新探索。就此报告,人才发展专委会对三位课题组专家进行了访谈。  王云海:报告解决四个关键问题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发展专委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育与开放经济研究中心教授高质量的学术人才评审是国家导向所需、高校发展现实所需  人才发展专委会:请您谈谈《“什么是高质量的学术人才评审?”——基于2352名评审专家的循证研究》研究报告的调研和撰写的背景?  王云海:报告撰写的背景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国家战略和国家政策的导向需要。我们在建设教育、科技、人才强国战略的背景下急需高质量学术人才评价的创新机制。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的整体发展。在今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要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而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建设需要客观、公正、科学、有效的学术人才评价制度作保障。同时,今年2月份,教育部负责人在答光明日报记者提问时指出“要持续深化人才评价改革。确保人才选得更准、用得更好。充分发挥学术共同体在人才和学术评价中的作用,让‘懂的人’选‘对的人’”。如何遴选高质量的评审专家,也就是如何找到“懂的人”,是我们这个调查报告研究的重点。  二是通过调研发现是高校人事人才工作现实所需。人才发展专委会在2023年启动了重大课题“中国高校教师发展与评价追踪调查(CUSS)”,实地调研了26所高校,访谈了400多位高校人事人才工作者,发放了1万多份高校教师调查问卷。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高校在如何推进高质量学术人才评审方面存在困惑和挑战,特别希望评审专家对人才评价提出建设性意见。由此,我们依托中国教育在线·学术桥50万+的人才评审专家库进行了专项调研。高质量的学术人才评审报告两大核心成果,解决四个关键问题  人才发展专委会:本研究报告有哪些主要发现?解答了哪些主要问题?  王云海:通过本次研究,我们收获很多,其中有两项核心成果。一是报告提出,高质量的人才评审专家,应当是“学科专家+评价专家+管理专家”的结合。二是报告指出,高质量的学术人才评审,应当由“高质量的评审专家”和“高质量的评审机制”来组成。按照这个思路,我们的报告主要解答了四个主要问题:一是“高质量的评审专家”应该具备哪些素养和条件?二是“高质量的评审机制”应该关注哪些维度?三是“学术人才发展与评价”存在哪些问题?四是评审专家如何看待“独立第三方评价机构”?  经过分析我们发现,“高质量的评审专家”,应当是学科专家+评价专家+管理专家的结合;“高质量的评审机制”,应当着重关注代表作的选拔和提交。此外,对于破格晋升机制、匿名评审机制、评价表格设计以及推进第三方评价等关键环节也要进行改革。针对当前学术人才发展与评价的热点问题,我们发现在“破五唯”、“立新标”等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在推进青年教师发展方面仍需加大支持力度。  对于当前高校的预聘-长聘制和非升即走制度我们也进行了调研。很多专家认为,这项制度需要系统性和综合性的评估,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来决定是否采用。同时,在世界重要人才中心高地建设方面,专家也提到要在强化国际引才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明年重点工作是开展《高校专业技术职务同行评价服务规范团体标准》建设  人才发展专委会:人才专委会的研究近年来取得丰硕的成果,对于未来的这一方面的研究,您有何计划?  王云海:首先非常感谢专委会300多所会员高校的支持,也特别感谢参与本次调查的2352名评审专家的鼎力支持。专家的关注和支持是本次报告得以完成的前提,也是提升学界和教育界对该议题进行持续且深度关注的基础。专家的关注和支持也推进了学术人才评价共同体的健康建设。未来我们将加强同评审专家的联系,发挥评审专家的有益贡献,继续深入相关议题的研究。  这份报告已经是人才发展专委会的第四份专项报告,人才发展专委会成立以来始终秉持开展人才研究、服务人才发展的工作宗旨,因此在未来我们也将继续针对当前人才评价改革的热点、难点,推出更多有价值的高质量研究报告。  在本次论坛上我们也决定推出一项重点课题的研究,即《高校专业技术职务同行评价服务规范团体标准》建设。希望通过人才发展专委会的努力,为学术评审的标准化建设贡献力量,为教育和人才评价机制改革做出贡献。  秦冠英:高质量评审专家解读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发展专委会学术委员会秘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育与开放经济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学科专家是基础,评价专家是保障管理专家是对评审专家更高层次的要求  人才发展专委会:秦老师您好,作为课题组专家,就高质量的评审专家=学科专家+评价专家+管理专家这一观点,您能解读一下这三种专家的关系吗?  秦冠英:学术人才评审是一项非常复杂的评价活动,因此它对评审专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学术人才评审归根到底是一种学术评审,这就需要专家必须具备学科上的权威性,换言之他应该是一名学科专家,能够确保整个评审符合学术研究和学术发展的基本逻辑。其次,学术人才评审作为一项复杂的评价活动,需要评价专家具备相关的评价知识、评价技能和实质的评价权威,这样才能够对学术人才的发展做出科学的评价。再者,人才评审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关切到个人的发展、人才队伍的建设、高等教育机构的发展,因此评审专家应该具备更加宏观的视野和系统性的思考。换言之,评审专家应该具备管理方面的权威,这样他们才能深刻认识到人才发展、人才队伍建设、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再在这三个规律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深化对评价的认识。  由此,我们认为高质量的学术人才评审专家应当是学科专家、评价专家和管理专家三者的结合。那么,三者之间的关系也非常明了,学科专家是基础,评价专家是保障,管理专家是对评审专家更高层次的要求。近40%的专家认为“非升即走”并不适用于绝大数的中国高校  人才发展专委会:“非升即走”机制是当前评价改革的难点也是各方关注的热点,在本次报告中是否有关于此问题的分析?有怎样的结论?  秦冠英:“非升即走”的确是当前高校学术人才评价与发展的热点、难点,目前既有从高校管理的角度也有从大学教师自身的角度来谈这个问题。我们这次的研究报告是从评审专家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过半的评审专家认为,中国高校不应该盲目跟风推行“非升即走”制度,而是应该根据学校的自身情况来决定是否采用;近40%的专家,认为该制度设置的本身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但是它并不适用于绝大数的中国高校。  “非升即走”是我们从国外引进的人才评级制度,而任何一项制度都不是十全十美的,它需要一定的保障措施、实施条件和资源支持,总的来说它需要形成一个政策生态。这个政策生态,首先要有充足的学术劳动力供给来确保它高竞争、高选拔的要求;其次它要有与高竞争相匹配的高薪酬、高待遇;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它要有符合各个类型高校教师发展的路径、序列。  然而,很多中国高校是否具备这样的政策生态,是需要打一个问号的。比如,有的高校本身人才引进就很困难,再采用这么严格的人才选拔方式,就会沦为为了淘汰而淘汰。还有,如果没有提供与高竞争相匹配的高待遇支持,也会影响教师发展的稳定性;如果没有符合各种教师发展的路径、序列,很多老师就会转变成为了“非升即走”而发展,也就是说在“五唯”的基础上可能会衍生出来“六唯”。  总的来说,“非升即走”制度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它需要嵌套在一个合理的自成逻辑的政策生态中去,只有保障了生态和条件才能推进该制度。人才评价工作实践中代表作该如何提供?  人才发展专委会:关于本研究还有哪些有意思的发现可以与大家分享吗?  秦冠英: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高质量的评审机制”与代表作提供的问题。在“破五唯 立新标”的背景下,代表作评价机制被很多高校所采用,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很多高校遇到了“代表作怎么选如何提交才能展现人才的发展成果”这一问题。  我们调查发展,45%的评审专家认为,在提交代表作的同时还应该提交与该代表作相关的系列研究成果;30%的专家认为应该提交全部的成果,同时标注出代表作;仅有百分之十几的专家认为,仅提交代表作就可以。  我认为这个调查结果非常具有启发性。评价一个人实际上是非常困难的一个过程,仅凭一个结果,是很难展现人才的发展轨迹、发展成效和发展潜力的。从调查结果来看,评审专家也更倾向于从更加系统和综合的角度去评价一个人。这对我们也是一个启发,也是我们未来研究的一个方向。  吴报华:持续完善评审服务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发展专委会常务副秘书长、中国教育在线副总编、学术桥总编中国行业领先的第三方评审机构科学严谨的评审机制设置、高质量的评审管理  人才发展专委会:报告显示,评审专家对独立第三方评价机构评审过程保密性和公平性表现总体满意度达到98.04%,对工作的效率和流程的总体满意度达到99.88%。作为中国行业领先的第三方评审机构,学术桥做了哪些方面的努力,能达成这么高的满意度?  吴报华:主要有两点,一是我们在设置评审机制时都秉持着科学严谨的态度,包括双向匿名评审,随机匹配专家,数据库的安全性建设等。二是我们拥有高质量的评审管理,做到了评审效率高、流程合理、服务及时等。  人才发展专委会:学术人才是一项特殊的学术评审,我们了解到,实践中高校对于评审专家和被评人之间的专业匹配度非常关心,请问中国教育在线·学术桥是如何保障评审对象和评审专家在学术背景方面的高匹配度的?  吴报华:我们建立了庞大的专家库,汇聚了来自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另外我们依托专业的技术用大数据、云计算保障匹配的精准性,从而推进从同行评同行,到内行评内行。  人才发展专委会:在未来,学术桥将如何进一步推进高质量的学术人才评审?  吴报华:首先我们将会开辟更多丰富多元的评审场景,例如学术体检,满足并服务学术人才的发展需求;其次我们将进一步完善专家库的建设,夯实专家库储备,完善专家管理,如职业院校专家库的建设等;再者,我们将持续完善评审服务,优化评审机制,提升评审服务质量。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民间艺术”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